一、课程特点
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的应用,移动通信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。不管您是通信相关专业的学生,还是一个移动通信用户,您是否想过这些问题?神秘的电磁波是如何传播的?在电梯中打电话为什么容易掉话?4G网速为什么可以达到百兆?5G怎样应用于自动驾驶?
本课程通过移动通信的前世今生、神秘的电磁波等贴近生活、喜闻乐见的话题,以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历程为主线,参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,结合学生的信息通信网络运行与管理职业岗位,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,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和实训设备,整合、序化教学内容,讲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、网络结构、关键技术、4G网络规划与搭建能力,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新问题和更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总体目标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同学们将会对移动通信网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,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,掌握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和网络技术,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过程,会对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基础搭建。
2. 知识目标
(1)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、工作方式、多址技术,了解编码技术和调制技术;
(2)掌握无线电波传播特性,熟悉各种环境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及干扰,了解干扰和噪声的影响;
(3)理解GSM系统的结组网构、无线接口,掌握区域覆盖与信令,熟悉位置等级和越区切换,了解频率的利用;
(4)掌握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,掌握基本原理、关键技术,理解信道和移动性管理;
(5)理解WCDMA系统的网络构架、关键技术;
(6)掌握LTE系统网络构架,理解容量规划、设备配置、数据配置的相关知识;
(7)掌握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。
3.能力目标
(1)能测量无线电波,会估算各种环境下的电波传播损耗;
(2)能画出GSM系统的结构,会利用原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移动通信现象,进行容量规划;
(3)能对比CDMA和GSM的结构,会利用CDMA的关键技术分析网络;
(4)能描述WCDMA的网络构架,会进行WCDMA的网络规划;
(5)能够进行4G无线容量规划、设备配置及数据配置;
(6)会进行4G核心网的容量规划、设备配置及数据配置,并实现全网联合调试;
(7)能分析5G移动通信的技术。
(8)能进行5G基站的勘察、设计、配置、安装、开通与调试;
(9)会配置5G核心网与承载的设配。
4.素质目标
(1)培养认真负责、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;
(2)培养分工合作、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;
(3)培养爱岗敬业、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;
(4)渗透建设通信强国的爱国主义思想。
(5)能够使用手机APP、计算机网络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,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;
(6)能够使用图书及计算机网络搜索,查询资料完成任务;
(7)能综合运用知识分析、处理问题,能够应对设备故障问题;
(8)培养空间想象能力、形成正确、规范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;
(9)培养系统观念,能把零散的知识综合到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。
三、教学方法
1.情境教学法
教学过程中,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、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,如在“调制技术”一课中,引入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,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,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调制技术,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
2.案例教学法
将知识体系进行整合,精心选择可以涵盖不同知识点的案例,随着案例的逐步深入,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,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具体的设计,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。
3.仿真教学法
在每个项目开始前,先进行实训,实训内容包含该项目的内容。通过实际操作,虚拟仿真操作等使学生获得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,对后续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。
4.讨论式教学法
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操作以后,选择适当内容采取讨论式教学,集思广益、畅所欲言,使学生真正称为教学的主体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调动学习积极性,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,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。
5.小组合作教学法
将4~5名学生分为一组分工合作,接受任务后,每组指定一名学生负责,带领全组同学分析设计要求,在了解整个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工,使所有参加者不仅掌握自己负责的工作,还要掌握自己所完成工作在整个设计中的位置和作用,从而掌握整个设计内容。既加快了进度,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。
四、组织形式
1.授课形式
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
2.考核方式
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考核方式,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相结合,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。
成绩构成及比例
总成绩=线上考核成绩(40%)+线下考核成绩(60%)+奖励成绩(5%),线上成绩由平台统计得出,线下成绩由教师汇总。
线上成绩=作业成绩(10%)+在线测试(10%)+在线学习行为(20%)
线下成绩=小组协作成绩(20%)+项目实训成绩(10%)+期末考试成绩(30%)。
五、授课对象要求
本课程内容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,作为5G移动通信的入门级课程,通俗易懂,富有趣味,学习《通信技术原理》等课程对理解本课程有一定的帮助。
六、教材与指导书
《移动通信技术》第2版, 罗文兴, 高等职业教育“十三五”规划教材,机械工业出版社;
《移动通信技术》,吴晓燕,校本教材;
IUV-4G技术实训教学系列丛书,罗芳盛、林磊,人民邮电出版社。
吴晓燕,女,中共党员,副教授,中国计算机学会(CCF)数字农业分会执行委员,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。山东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委员会成员,山东省名校建设项目应用电子团队主要成员,山东省优质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主要成员。曾多次担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裁判。院青年技能名师工作室主持人,电子信息教研室主任、专业带头人。 主要从事《移动通信技术》等课程的教学。发表中文核心论文两篇,科技核心论文两篇,其他论文10篇。建设国家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精品课11项,主持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,建设院精品资源课程2门,院精品课程1门,参与1门。主持山东省科技厅科研课题2项,横向课题3项,发表实用新型专利4项,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10余项。主持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,山东省专项规划项目1项,参与省教改4项,主持其他省级以上教改项目5项。2019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,2020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,2018年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,2017年、2019年、2020年、2021年分别获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。2017年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教师组三等奖1项;2020年、2021年指导学生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三等奖。主持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,建设院精品资源课程2门,院精品课程1门,参与1门。多次荣获优秀党员、优秀党员教学能手、先进个人、优秀教师、最美教师、教学能手、名校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